蔡达峰副校长谈“通识教育”-k8 casino

发布时间:2006-11-30浏览次数:1850

    一年光阴,弹指而过,首批复旦学院学生结束了一年的通识教育课程,进入了下一阶段的专业教育,而新入校的2006级新生也已开始了2个多月的通识教育。作为新生事物的“通识教育”究竟效果如何,一流大学究竟应培养怎样的人才?近日,记者走访了分管教学的蔡达峰副校长,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。
  
  蔡达峰指出,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它着眼的是未来,而非眼前。作为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措施——通识教育,其必要性已无庸置疑,关键在于如何实行。而在这一年间,复旦就在是进行中不断探索、总结经验,不断修整,使之趋于完善。复旦领国内高校之先,推行通识教育,是高校改革的必要之举。其目标很明确,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。
  
  那么什么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,蔡达峰认为,社会所需之才,决不仅是企业所需之才。社会之才,是具有创新性和自我提升力的人才,这种人既能不断创新“社会”,又能不断更新“自我”,继而更好“创新”社会。这类人才能更好为社会服务,促进社会发展。能执行而不能创建,如此又怎能成为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呢?
  
  高校的职责就在于为社会输送更好的所需之才,而不是仅将目光短浅地放在培养适合企业工作技能上面。基于此点,蔡达峰认为社会上关于推行通识教育,会因缩短专业教育时段,而减弱学生专业优势的疑虑,并无必要。“真正一流的企业所看重的恰恰正是这种创新性和自我提升性,而不是技能。”他相信真正有能力之人必然能被赏识。
  
  复旦招进的是一流的优秀学生,也要输送一流的社会栋梁。如何在四年教育中,保持他们的活力,促进其才智、心智不断提升、成熟,具有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能力,保持终身上升的势头?这是学校推行“通识教育”的目的,也是通识教育所探索的内容。
  
  通识教育不仅仅只是向学生传授广博的知识,而更要培养一种学习的理念,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型学习。探究是学习的动力,有兴趣才会去探究,而探究会让兴趣更为持久。复旦通识教育传递的正是这种理念,课堂是开放的、参与的,学生因兴趣而选择课程,并在探究中激发学习动力,培养自我学习及自我提升能力。这样的学生在离开校园走入社会之后,才能终身不断学习、不断提升,社会也因此得以不断前行。
  
  复旦按社会所需而非企业所需育人;为社会的未来所需而非当前所需育人,这才是一流大学对学生和社会职责的认识。
网站地图